提及乡愁诗,这首宋之问所作的,收录于《唐诗三百首》的《渡汉江》必定榜上有名。
岭外音书断,
经冬复历春。
近乡情更怯,
不敢问来人。
寥寥数语间,宋之问将自己被贬泷州,与家人长期音讯隔绝之后,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复杂的心理状态,描绘得活灵活现,引发了同样客居异乡的无数游子的强烈的精神共鸣。
然而,宋之问在诗里并没有提到,自己为何被贬。这也是自然,因为宋之问这段贬谪之旅,有着极不光彩的原因,甚至可以说是他罪有应得。
宋之问是谁?宋之问是初唐诗坛非常有名的一位诗人。中唐大诗人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写到:“沈、宋之流,研练精切,稳顺声势,谓之为律诗。自是而后,文体之变极焉”;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《艺苑危言》中也说“五言至沈、宋,始可称律。”
这里的“沈”指的是沈佺期,“宋”指的就是宋之问。
在南朝诗风至初唐的诗歌发展史上,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,尤其表现在诗的格律、音韵以及创作技巧方面。不仅才华横溢,宋之问还是诗人里少有的大帅哥,身材魁梧、仪表堂堂,妥妥的既能靠脸吃饭也能靠才华吃饭,家长们眼中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。
但是“人无完人”,就是这么个弱冠年纪进士及第、文采斐然的大帅哥,却有着跟外表不符的低劣人品,完全可以说是“金玉在外,败絮其中”。无德如宋之问,之所以能够不留下千古骂名,完全是托了自己不爱刷牙导致口臭的福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天授元年,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,成为大唐女皇,国号周。武则天上位后,第二年初春,率百官游览洛阳龙门造访香山寺礼佛。心情愉悦中,武则天效仿历代帝王出游,命各位臣工赋诗助兴。宋之问就给武则天写了一首《龙门应制》的诗,诗中这样写道:
先王定鼎山河固,
宝命乘周万物新。
吾皇不事瑶池乐,
时雨来观农扈春。
宋之问的一句“吾皇不事瑶池乐,时雨来观农扈春。”无疑是将马屁拍到了武则天心坎里去了。毕竟,此时武则天正是大权在握,春风得意,宋之问借《龙门应制》一诗,变相说皇帝是明君,为之歌功颂德,哪个皇帝看了能不高兴?
武则天看到自然非常高兴,对宋之问的才华大加赞赏,竟将此前送给东方虬的锦袍夺回转赐宋之问。
要知道,下棋的人还晓得“落子无悔”呢,皇上金口玉言,送出去的礼物岂有收回的道理?就算想要皇上想要收回赏赐,一般为了面子,也是私下里暗箱操作,但是武则天偏偏不管不顾,没有另外赏赐别的贵重物品,非得把奖品锦袍从东方虬手上夺走,转赐宋之问,足以见得宋之问的马屁深得武皇心。
借着拍马屁的东风,宋之问也因而进入宫廷担任侍臣。从此,宋之问开启写诗拍马屁升官发财的高速公路。
但是只靠写诗拍马屁升官,终究是有点太缓慢了。宋之问甚是羡慕张易之、张宗昌兄弟,他们不仅受到了女皇的宠爱,而且权倾一时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
于是,宋之问除了继续写诗捧逗武则天开心之外,竟开始巴结张易之、张宗昌兄弟,代二位写诗讨好武则天,交流谄媚心得,甚至放下身段,好好一个有才华的大帅哥,替张氏兄弟提尿壶,为一己功名而斯文扫地。
不光寻求张氏兄弟提携,宋之问甚至毛遂自荐,给武则天写诗《明河篇》示爱,还自荐去奉宸院,计划爬上女皇的龙床。
古往今来,明明有才华却一心想被潜规则的诗人,恐怕除了宋之问,也没别人了!
八月凉风天气晶,万里无云河汉明。
昏见南楼清且浅,晓落西山纵复横。
洛阳城阙天中起,长河夜夜千门里。
复道连甍共蔽亏,画堂琼户特相宜。
云母帐前初泛滥,水精帘外转逶迤。
倬彼昭回如练白,复出东城接南陌。
南陌征人去不归,谁家今夜捣寒衣。
鸳鸯机上疏萤度,乌鹊桥边一雁飞。
雁飞萤度愁难歇,坐见明河渐微没。
已能舒卷任浮云,不惜光辉让流月。
明河可望不可亲,愿得乘槎一问津。
更将织女支机石,还访成都卖卜人。
聪明如武则天看了诗之后,自然不会不知道宋之问的暗示。颜控武则天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,自然也不用遵守所谓的“三从六德”,利用奉宸院,暗地里养了很多小白脸,愉悦身心。
本来吧,搁宋之问这颜值、这才华,就算是放在帅哥遍地的奉宸院也是顶顶出彩的存在。但是这个有才情的浪漫大帅哥,有一个让武则天难以忍受的毛病——口臭。因为口臭,宋之问没能成功爬上龙床。
但凡要点面子,一般人求潜规则遭拒后就不会再继续死缠烂打了。更何况宋之问也不是啥都不会只能吃软饭的,拥有如此才情,放哪儿不是个香饽饽?好好做官,偶尔写点好诗拍拍马屁,宋之问日子依然能过得如鱼得水。
但宋之问偏偏要将“爬龙床”贯彻到底,一条路走到黑。因口臭被拒后,宋之问学着张易之口含“鸡舌香”来掩盖口臭,希望有朝一日得到武则天的宠信,但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。
没有得到武则天宠信的宋之问,对自己有口臭必然是万分悔恨的。但这件事,竟然救了他一命!也避免了他遗臭万年。
因为武则天晚年病重之后、离世之前,宰相和大臣们就立马密谋除掉了张氏兄弟,恢复了大唐旧制。
宋之问虽受张氏兄弟牵连,但罪不致死,只是被贬。如果宋之问也和张氏兄弟一样成了武则天男宠,恐怕早就丢了性命,这首被贬流放时写下的诗《渡汉江》也就看不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