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臭病论坛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狙神张桃芳上甘岭后转行空军,55岁时
TUhjnbcbe - 2025/5/22 14:28:00
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 http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00353303318890248&wfr=spider&for=pc

年,朝鲜上甘岭的阵地上,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全身伏在战壕内,只见他用步枪顶着一个半旧的头盔,露到战壕外面晃了几下。

然而,对面的敌人并没有开枪,战士知道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对手,真正的交锋来了。

战士顺着战壕,往前挪动了几米,他想要直接翻出战壕,跃到自己的射击点。

可是,对手似乎意识到了他的举动,就在他腾空跳起的时候,子弹嗖嗖地飞来,险些穿过他的肉体。

战士庆幸自己躲过了,他假装自己中枪了,一下子倒在战壕里。

射击声停止了,战士悄悄地探出一点点来寻找敌人的位置,他发现敌军的一架机枪朝着与他相反的方位。

战士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诱饵,一定还有其他的敌人躲在某个方位伺机而动。

战士试探性地朝着机枪射击点的右边开了一枪,然后迅速把自己的枪口朝向左边,果然,敌方狙击手露出了头,双方同时发现了对方。

刹那间,两支步枪里面的子弹同时击发,只是战士比敌人快了半秒,敌人倒下了,战士本能地往下,躲过了正中脑门的子弹。

以上故事并不是某个电影里面的情节,而是由参加朝鲜战争的老兵口述,真实发生的事。

这个和敌方狙击手对决的战士,正是朝鲜战场上的“狙神”张桃芳。今天,就来讲讲张桃芳的故事。

一张桃芳和“三个大烧饼”

年,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,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朝鲜,将战线推到了我国鸭绿江附近,并在丹东上空投下炸弹,炸死炸伤许多无辜的老百姓。美军的野蛮行径激起了国人的愤怒。

张桃芳是江苏兴化人,一名普通的农民。虽然没有什么文化,但张桃芳深知“保家卫国,人人有责”这个朴素的道理。

当时兴化正在招兵,张桃芳听到消息后,立即来到征兵现场,他扒开人群挤了进去,第一个报名参了军。

就这样,20岁的张桃芳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。

张桃芳的想法很简单,美国人敢打到家门口来,那就得教训教训他。

初到军营的张桃芳和大家一样,训练,摸枪,打靶,从最基础的军事技能开始学起。

年10月,张桃芳所在的24军奉命开往朝鲜。24军的前身是王必成领导的华野6纵,这是一支打满解放战争全场,打过无数硬仗、恶仗、漂亮仗的功勋部队。

张桃芳所在的24军71师的团,当时驻扎在元山。因为部队刚到朝鲜,人生地不熟,因此团部决定举行一次打靶比赛,一来检验战士们的射击水平,二来也是为了活跃气氛。

这是部队入朝以来的第一次比武大赛,各连部都很看重,让大家踊跃报名,参加这次比赛。张桃芳也报名了,并且还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肯定能拿一个名次。

张桃芳为什么这么自信呢?

原来,张桃芳爷爷有一支鸟枪,以前在家时,张桃芳也经常用这把鸟枪来打鸟。入伍后,张桃芳摸上了枪,几次射击成绩都还不错。

张桃芳认为,打靶和打鸟一个道理,无非是沉住气,瞄准,扣扳机而已。

连长也对张桃芳寄予厚望,他拍着张桃芳的肩膀说道:

“好好打,争取拿个好成绩。”

按理说,张桃芳以前有过打鸟枪的经历,进部队后又受过训练,表现应该不会太差。然而,等到一打靶,张桃芳才发现情况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。

比赛时每人打三枪,根据每次打中的环数累计来确定名次。然而,三枪下来,张桃芳却吃了“三个大烧饼”,三枪都脱靶。

场上一片笑声,张桃芳脸红的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。

多年以后,张桃芳的战友吕长青回忆起他时,首先想到的不是张桃芳日后成为“狙击之王”的事迹,而是“三个大烧饼”的糗事。

那么,吃了“三个大烧饼”的张桃芳,日后是如何逆袭成为“狙击之王”的呢?

二“狙击之王”的逆袭之路

其实,张桃芳三枪脱靶也不能全怪他,枪的原因也占很大一部分。

张桃芳在国内训练时,用的是日军遗留下来的三八大盖,枪管长,威力小,射程远,来到朝鲜后,部队换装,全都换成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了。

莫辛纳甘击发时枪声清脆,犹如水珠溅落,因此志愿军给它取了个外号叫“水连珠”。

莫辛纳甘步枪枪管短,射程近,后坐力大,适合巷战,但不适合狙击。因此,张桃芳用惯了三八大盖,突然一下子用“水连珠”,打得不好也在情理之中。

但是苏联的枪械设计师没有想到,三个月后,这款不适合狙击的步枪,将会在上甘岭的狙击对决中大显神威,而使用它的人,正是张桃芳。

这三个月里,张桃芳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

比赛结束后,张桃芳的表现让连长感觉丢人丢大发了,一气之下,把张桃芳发配到炊事班,让他好好反省。

谁知道,张桃芳到了炊事班后,整个人就像着了魔怔一样,经常端着步枪一动不动地瞄准,一瞄就是一两个小时。

有一次,战友吕长青晚上提着马灯出去上厕所,晚上回来时隐约看到前面有一个人端着枪向自己瞄准。

吕长青心里一咯噔,难道是敌人摸上来了?于是立即熄灭马灯隐蔽到路边。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,原来是张桃芳正在练习瞄准,而吕长青手中的马灯,就是他的瞄准目标。

张桃芳不断回忆那天比赛的细节,除了瞄准外,他觉得自己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端枪不稳,手容易晃动,手一晃动,自然就瞄不准了。

于是,他特意找了两块石头,把石头绑在枪上练习稳定性,直到手臂酸疼难忍才放下来。

就这样,张桃芳白天练,晚上练,战友们都说张桃芳练疯了,但是张桃芳的想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一定要把射击练好。

很快,张桃芳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。

年1月,张桃芳跟随部队换防,来到了上甘岭战场。

此时,上甘岭战役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坑道战,志愿军和美军依托阵地对峙,双方几乎是脸贴着脸,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30米,甚至连对方的鼻子都能看的一清二楚。

来到上甘岭阵地后,张桃芳急得心里直痒痒,恨不得立即就给对面的美国鬼子来上一枪。

但是,当时上级给出的命令却是“不得随意开枪”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
抗美援朝时,虽然志愿军的武器比“小米加步枪”强了不少,但是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比起来,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。

上甘岭战役时,美军部署了大量火炮对准了我军的阵地,坦克甚至开到了前沿。

往往我军一开枪,就会招致美军十倍火力的回击,得不偿失。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,上级无奈之下,才下达了“不得随意开枪”的命令。

在美军火炮的威胁下,志愿军战士不敢烧火做饭,后方的物资也补给不上去。

为了避免暴露,志愿军战士每天只能猫在又冷又湿的坑道里,很多人都长出了冻疮。

而反观美军,仗着天上的飞机和地面的炮火优势,认准了志愿军不敢还击,公然在阵地前大摇大摆的活动。

他们不仅三五成群地抽烟晒太阳,甚至当着志愿军的面跳起了舞,摆明了就是在挑衅,根本没把志愿军放在眼里。

是可忍孰不可忍,美军的举动将志愿军彻底激怒了。

团九连的副连长徐世祯是个出了名的暴脾气,实在咽不下这口气。

他悄悄摸到离美军不远处,打完一枪后,趁美军没有反应过来,立马换地方再打冷枪。就这样,徐世祯一天内干掉了7名美军。

徐连长的做法给大家出了一口恶气,可是,解气归解气,大家另一方面又不禁为徐连长担心起来,毕竟他违反了“不得随意开枪”的命令,会不会受到处罚呢?

谁知,事后上级不仅没有处罚徐连长,反而是送来了“嘉奖令”。

原来,徐世祯打冷枪的行动层层上报,最后到了军长皮定均那里。

皮定均本来就觉得这样打仗实在太窝囊,但是拼火力又拼不过美军,正在发愁之时,徐世祯的做法启发了他,他兴奋地说道:

“打雷劈了山神庙,牛鬼蛇神都出来兴风作浪了,不能让美国鬼子过得这么舒坦,老子要关他们的禁闭。”

于是,皮定均下令,不仅要打冷枪,还要打冷炮,在阵地上打“游击战”,要打得美军不敢冒头,按他的话说是:

“下酒嚼花生,一个一个来,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,非要把洋鬼子们的洋脾气拾掇拾掇不可。”

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冷枪冷炮”运动在上甘岭阵地上展开了。

然而,志愿军发起的这场狙击运动,一开始并没有被美军放在眼里。

毕竟要论狙击,志愿军确实不如美军。美军内部配备了大量的狙击手,这些狙击手受过专业的狙击训练,拥有专业的武器装备。

而反观志愿军,当时根本没有什么专业的“狙击”装备,所用的武器也是普通的步枪。

所以,骄横的美军认为,志愿军的“狙击战术”不足为虑,然而,事实很快就打脸了。

根据上级命令,每个阵地挑选四名狙击手。尽管这段时间张桃芳训练十分刻苦,但是在挑选狙击手时,他还是落选了。

张桃芳急了,辛辛苦苦练了三个月,不能没有用武之地啊。于是他找到连长,恳求希望能参加这次“冷枪冷炮”行动。

连长也看到了张桃芳的努力,想给他一个机会,于是把他带到阵地前,当即给他来一场考试,打活靶。

张桃芳二话不说就潜伏下来,他仔细盯着对面的阵地。

不一会儿,从山上跑下来三个美国鬼子,机会来了,张桃芳屏住呼吸,瞄准,开枪,只听一声清脆的枪响,其中一个敌人应声倒下。

连长高兴地拍着张桃芳的肩膀说道:

“好样的!”

然而,虽然打中了敌人,但是张桃芳却高兴不起来,为什么呢?

因为他刚才明明瞄准的是第一个人,倒下的却是第二个人,也就是说,第二个人是自己撞到枪口上来的。

回去后,张桃芳想了好久,最后猛然醒悟,这不就是以前教过的“提前量”吗。

狙击正在运动中的目标,必须考虑目标的运动轨迹,预设好提前量,否则,你的子弹永远慢半拍。

想通了这个道理后,张桃芳又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,总结出了一套“狙击要领”:上山打头,下山打脚。就是说,敌人在爬山时,要瞄准脑袋,敌人下山时,要瞄准脚,这样就不会打空了。

就这样,凭着自己的苦练和钻研,张桃芳的狙击本领进步飞快,只一个月时间,他就消灭了71名敌人,声名远扬。

张桃芳手里的水连珠也成了美军的噩梦,据后来被俘的美军说,他们感觉对面来了个死神,只要他的枪一响,肯定有人要去见上帝了,太可怕了。

志愿军发起的“冷枪冷炮”运动取得了效果,美军每天都神经兮兮,不敢露头,生怕什么时候就被对面阵地上不知道从哪飞出的一颗子弹爆头。

到后面,美军甚至都不敢出营地解手,大便都用罐头瓶装着,一时间,美军阵地上堆满了装着粪便的罐头,臭不可闻。

三“打的不够,再消灭三个”

张桃芳出名了,他30天狙杀71名美军的事迹传到了军长皮定均耳朵里,但是皮定均却是一个不轻信传言,办事极其认真的人,他对身边的作战参谋说道:

“你马上去找到这个战士,我要亲眼看看他是怎么消灭敌人的。”

参谋刚走出去,又被皮定均叫回来,他从床下拿出一双崭新的皮靴,递给参谋,说道:

“你找到那个叫张桃芳的战士,跟着他上前沿阵地上去,亲眼看他消灭三个敌人,要是真的,就把靴子送给他,要是假的,就把靴子带回来。”

参谋知道,皮军长此举是在振奋士气。

上甘岭战役打了一个多月,由于敌人的火力封锁,后方的物资很难运上来,战士们要在冰天雪地中忍受着饥饿和寒冷,同敌人浴血奋战。

而张桃芳的事迹在当前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中极具典型意义,对鼓舞战士杀敌立功及时有效,因此皮军长不惜拿出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靴,来奖励张桃芳。

为了使张桃芳的事迹更有说服力了,传播更广,参谋还叫上了政治部的摄影师一同前去观摩。

来到前线阵地后,参谋找到了张桃芳,并说明了来意。

张桃芳带着参谋和摄影师来到坑道,顺着坑道走了好长一道,终于找到了一处狙击位置。

他把参谋和摄影师安排在一处既能观察又能隐蔽的地方,嘱咐他们千万不要乱动,然后自己进入狙击位置,静静地等待猎物的到来。

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寒气逼人,人在上面趴一会儿就冻得受不了,但是张桃芳仿佛感觉不到一般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对面的美军阵地。

没过一会儿,对面走出来一高一矮两个美军士兵,张桃芳没有犹豫,啪啪两枪,两名敌人瞬间倒地。

敌人阵地一片惊叫声,但是没有人敢跑出来救他们同伴,只好将火力倾斜在枪响的位置,只见张桃芳帽子和肩膀处各绽出一朵白棉花。

但是张桃芳丝毫没有慌张,他迅速转移到另一个狙击位置,就在敌人换弹匣的空儿,他瞄准一个换岗往回走的哨兵,一声枪响,将这个哨兵撂倒在路边。

前后才半个小时,张桃芳就消灭了三名美国鬼子,真让参谋开了眼。

回去后,参谋搞了个隆重的授靴仪式,将那双崭新的靴子授予给了张桃芳。

当时这双皮暖靴,张桃芳一直舍不得穿,他一直保存在身边,平时都是穿那双用毛毯缝制的已经开了花的“旧棉鞋”。

他说,我不是因为节俭,也不是不怕冻伤了脚,我是把皮暖靴当成珍贵的纪念品,当成继续杀敌立功的动力。

部队转入夏季反攻后,皮定均来到团的阵地视察,一到阵地就指名道姓要见张桃芳。

此时的张桃芳已经升为排长了,并且带出了一群神枪手。皮定均又要考考张桃芳的枪法,不过此时敌人的阵地离得远了,那考什么呢?

这时,皮定均看到天上有几只麻雀飞过,当即决定让张桃芳打鸟,鸟的目标小,比消灭敌人难度更高。

接到命令后,张桃芳匍匐前进到一道土坎下,在茅草丛中隐蔽起来。

大概一刻钟过后,土坎外啪、啪响过两枪;紧接着,啪、啪、啪又响过几枪,惊飞的麻雀栽了下来。

张桃芳六颗子弹打下了五只麻雀,周围的战士干部都激动的鼓起掌来,而张桃芳这张年轻的面庞,也深深的印在了皮定均的脑海里。

对这个枪法绝佳,沉着冷静的年轻人,他是由衷地欣赏。

年的春天,共青团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,要军队和地方上的各单位推举优秀青年来参加,24军分到了一个代表名额。

皮定均决定把这个名额给张桃芳,他对72师师长康林讲,这个年轻人是块好料,将来还会有发展的。

张桃芳临去北京前,皮定均让参谋去通知张桃芳到他那去一趟,他很想找这个年轻人谈一谈。

张桃芳接到通知后,心里不免有些紧张,军长找我谈什么呢?

思来想去,张桃芳觉得,军长肯定会询问他消灭了多少敌人。

于是,他从床底取出了皮靴,每次消灭一个敌人后,他都会往皮靴里丢一枚弹壳,这里面的弹壳数量就是他在上甘岭的战果。

来到指挥部后,皮定均发现张桃芳带来了他送的那双皮靴,里面装了颗子弹壳,于是问他为何将子弹壳装在鞋里带过来,张桃芳说:

“这双皮靴还有这些子弹打完剩下的壳,都是军长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,一定要把这份战果带回来让您看!”

皮定均听完后哈哈大笑,说道:

“你这名同志真有意思,你既然是团的,那你再去打3个敌人吧,带一个有意义的数字向党中央汇报去!”

于是张桃芳回到自己的狙击阵地,又击毙了3名敌人,完成了自己在狙击领域的壮举。

朝鲜战争结束后,张桃芳被上级授予“二等狙击英雄”称号,并记特等功一次。

年,新中国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部队,在全国各地招募优秀的飞行员,张桃芳以优异的成绩入围,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的飞行员,继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。

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,张桃芳在战斗机上进行了数千小时的安全飞行训练,随着年龄越来越大,最终他从一线退了下来,并且成为了一名地面工作人员。

在接下来的军旅生涯当中,张桃芳一直在空军第22师工作,直到年以副团级退役。

在张团长退役的时候,有很多人认为以他的功绩,副团级有些太低了,不过张桃芳却表示:人民给我的荣誉已经足够多了,我已经十分知足。

年10月29日,张桃芳在潍坊市潍城区第一军休所与世长辞,结束了他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。

斯人已逝!丰碑屹立。叫一声英雄,张桃芳当之无愧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狙神张桃芳上甘岭后转行空军,55岁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