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臭病论坛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郭云深先生论形意拳
TUhjnbcbe - 2020/12/26 23:39:00

郭云深先生论形意拳

郭云深文武双全,不仅拳法独步一时,又熟练兵书,对形意拳理论,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,遗著有《能说形意拳经》一书。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,其要点如下:“形意拳有三层道理,有三步功夫,三种练法。三层道理是:一练精化气,二练气化神,三练神还虚。三步功夫是:一易骨,二易筋,三易髓。三种练法是:明劲,暗劲,化劲。”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,特别强调桩功,指出三体式(形意拳基本桩法)为万形之基础。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拳有着重要的帮助。

郭云深先生云:

形意拳术,有三层道理,有三步功夫。有三种练法。

三层道理

一、练精化气。二、练气化神。三、练神还虚,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,复其本然之真也。

三步功夫

一、易骨:练之以筑其基,以壮其体,骨体坚如铁石,而形式气质,威严壮似泰山。

二、易筋:练之已腾其膜,以长其筋,俗语:“筋长力大”,其劲纵横联络,生长而无穷也。

三、洗髓:练之以清虚起内,以轻松其体,内中清虚之象,神气运用,圆活无滞,身体动转,其轻如羽。

三种练法

一、明劲: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,身体运转要和顺不可乖戾,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。拳经云:方者以正其中,即此意也。

二、暗劲: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。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。拳经云:圆者以应其外,即此意也。

三、化劲:练之周身四肢运转,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,专神意运用之,虽是神意运用,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。虽然周身运转不着力,亦不能全不着力,总在神意之贯通耳。

一三种练法

明劲

-1-

明劲者,即拳之刚劲也。易骨者,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。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,体质不坚,故发明其道。大凡人之处生,性无不善,体无不健,根无不固,纯是先天。以后知识一开,灵窍一闭,先后天不合,阴阳不交,皆是后天血气用事,故血气盛行,正气衰弱,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。故昔达摩大师,传下易筋、洗髓二经,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,还其人之初面目。后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,作为三经,易骨、易筋、洗髓也。将三经又制成拳术,发明此经道理之用。拳经云:“静为本体,动为作用。”与古之五禽、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。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,故先有易骨、易筋、洗髓,阴阳混成,刚柔悉化,无声无臭,虚空灵通之全体。所以,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,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。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,动静一源,体用一道,所以静为本体,动为作用也。因人为一小天地,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。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,皆有更易,人之一身,既与天地之理相合,身体虚弱,刚戾之气,岂不能易乎?即更易之道,弱者易之强,柔者易之刚,悖者易之和。所以三经者,皆是变化人之气质,以复其初也。易骨者,是拳中之明劲,练精化气之道也。将人身中散乱之气,收纳于丹田内,不偏不倚,和而不流,用九要之规模锻炼,练至六阳纯全,刚健之至,既拳中上下相连,手足相顾,内外如一,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,易骨之劲全,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。

暗劲

暗劲者,拳中之柔劲也(柔劲与软不同,软中无力,柔非无力也)。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。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,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。明劲停手,即小周天之沐浴也。暗劲手足停而未停,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。拳中所用之劲,是将形、气、神(神即意也)合住。两手往后用力拉回(内有缩力)。其意如拔钢丝,两手前后用劲,左手往前推,右手往后拉,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。其意如撕绵。又如两手拉硬弓,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。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,左手往里裹劲、或左手往外翻横,右手往里裹劲,如同练鼍形之两手,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。拳经云:“裹着,如包裹之不露。”两手往前推劲,如同推有轮之重物,往前推不动之意;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。两足用力,前足落地时,足跟先着地,不可有声,然后再满足着地,所用之劲,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,后足用力蹬劲,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。拳经云:“脚打踩意不落空”,是前足。“消息全凭后足蹬”,是后足。马有疾蹄之功,皆是言两足之意也。两足进退,明劲暗劲,两段之步法相同,惟是明劲有声,暗劲则无声耳。

化劲

化劲者,即练神还虚,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。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。谓之柔顺之极处,暗劲之终也。丹经云:“阴阳混成,刚柔悉化,谓之丹熟”。柔劲之终,是化劲之始也。所以再加上功夫,用练神还虚,至形神俱杳,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,谓之脱丹矣,拳经谓之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,是谓之化劲。连神还虚,洗髓之工毕矣。化劲者,与练划劲不同,名劲暗劲,亦皆有划劲。化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,亦谓之短劲。如同手往着墙抓去,往下一划,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。故谓之化劲。练化劲者,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,所用之劲不同耳。三会者,明暗化劲是一式。九转者,九转纯阳也,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。是此理也。所练之时,将手足动作,顺其前两步之形式,皆不要用力,并非顽空不用力,周身内外,全用真意运用耳。手足动作,所用之力,有而若无,实而若虚,腹内之气,所用亦不着意,亦非不着意,意在积蓄虚灵之耳。呼吸似有似无,与丹道功夫,阳生之足采取归炉,封固停息沐浴之时,呼吸相同。因此似有似无,皆是真息,是一神之妙用也。庄子云:“真人之呼吸以踵”,即是此意,非闭气也。用功练去,不要间断,练到至虚,身无其身,心无其心,方是形神俱妙,与道合之境。此时能与太虚同体也。以后练虚合道,能至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,无入而不自得,无往而不得其道,无可无不可也。拳经云:“固灵根而动心者,武艺也;养灵根而动心者,修道也。所以形意拳术,与丹道合一者也。

二郭云深论三体式单重与双重

形意拳,起点三体式,两足要单重,不可双重。单重者,非一足着地,一足悬起,不过前足可虚可实,着重在于后足耳。以后练各形式,亦有双重之式,虽然是双重之式,亦不离单重之重心,以至极高、极俯、极矮、极仰之形式,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重心,故三体式,为万形之基础也。三体式单重者,得其中和之起点,动作灵活,形式一气,无有间断耳。双重三体式者,形式沉重力气极大,惟是阴阳不分,乾坤不变,奇偶不显,刚柔不判,虚实不明,内开外合不清,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。所以形意拳三体式,不得其单重之中和,先后天意不交,刚多柔少,失却中和,道理亦不明,变化亦不通,自被血气所拘,拙劲所捆。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。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,无论单重双重各形式,无可无不可也。

三郭云深论练功

形意拳之道,练之极易亦极难。易者,是拳术之形式,至易,至简,而不繁乱。其拳术之始终,动作运用,皆人之所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者也。周身动作运用,亦截平常之理。惟人之未学时,手足动作运用,无有规矩,而不能整齐,所教授者,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,平常所运用之形式,入于规矩之中,四肢动作,而不散乱者也。果练之有恒,而不间断,可以至于至善矣,若到至善处,诸形之运用,无不合道矣。以他人观之,有一动一静,一言一默之运用,奥妙不测之神气,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。因动作作用,皆是平常之道理,无强人之所难,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。《中庸》云:“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”。难者,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,而不良于观,以致半途而费者有之,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,而无有奇妙之法则,自己刚好刚劲之气,身外又务奇异之形,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。因此好高务远,看理偏僻,所以拳术之道理,得之”甚难。《中庸》:”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“,即此意也。

四郭云深论神气

形意拳之道无他,神气二者而已。丹道始终全仗呼吸,起初大小周天,以及还虚之功者,皆是呼吸之变化耳。拳术之道亦然。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,丹道是静中求动,动极而复静也。拳术是动中求静,静极而复动也。其初练之似异,以至还虚则同。形意拳经云:“固灵根而动心者,敌将也,养灵根而静心者,修道也”。所以形意拳之道,即丹道之学也。丹道有三易:练精化气、练气化神、练神还虚。拳术亦有三易:易骨、易筋、洗髓。三易即拳中明劲、暗劲、化劲也。练至拳无拳、意无意、无意之中是真意,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。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,以至虚极静笃之时,下元真阳发动,既速回光返照,凝神入气穴,息息归根、神气未交之时,存神用息,绵绵若存,念兹在兹,此武火之谓也,至神气已交,又当忘息,以致采取归炉、封固、停息、沐浴、起火、进退升降归根。俟动而复炼,炼至不动,为限数足满、止火,谓之坎离交妒(媾),此为小周天,以至大周天之功夫,无非自无而生有,由微而至著,由小而至大,由虚而积累,皆呼吸火候之变化。文武刚柔,随时消息,此皆是顺中用逆,逆中行顺,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。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。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。故形意拳术,非粗率之武艺。余恐后来,练形意拳术之人,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,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,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,只此神、气二者而已,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,后再论拳术之详情。

五形意拳术有三层呼吸

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,将舌卷回,顶住上腭,口似开非开,似合非合,呼吸任其自然,不可着意于呼吸,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,是为调息之法则,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。

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,口之开合,舌顶上腭等规矩照前,惟呼吸与前一层次不同。前者手足动作,是调息的法则。此是息调也。前者口鼻之呼吸,不过借此以通内外也。此二层之呼吸,着意与丹田之内呼吸也。又名胎息,是为练气话神之理也。

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,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。前一层是明劲,有形于外。二层是暗劲,有形于内。此呼吸虽有而若无,勿忘勿助之意思,即是神化之妙用也。心中空空洞洞,不有不无,非有非无,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。此三种呼吸,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,即一气贯通之理,自有而化无之道也。

六内劲

人未练拳术之先,手足动作,顺其后天自然之性,由壮而老以至于死。道家逆运先天,转乾坤,扭气机,以求长生之术。拳术亦然。起点,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,其机由静而动,再由动而静,成为三体式,其姿势,两足要前虚后实,不俯不仰,不左斜,不右歪,心中要虚空,宁静无物,一毫之血气,不能加于其内,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。由着本体,而再萌动练去,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,亦谓人之本性,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,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,其三体式中之灵妙,非有真传不能知也。内中之意思,犹丹道之点玄关,大学之言明德,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,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,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。其姿势之中,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。其中,是用规矩之法则: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,返归于内,正气复初,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,心中虚空,是之谓中,亦谓之道心,因此再动,丹书云:静则为性、动则为意,妙用则为神。所以拳术再动,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,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,谓之后天,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,形容先天之真意,自最初还虚,以至末后还虚无端之理,无声无臭之德,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。其拳术,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,以致满足,中立而不倚,和而不流,无形无相,此谓拳中之内劲也(内家拳之名即此理也),其拳中之内劲,最初练之,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,因其理最微妙,不能不详言之。免后学入于歧途。初学入门有三害、九要之规矩,三害莫犯,九要不失其理(八卦拳学详之矣),手足动作合于规矩,不失三体式之本体,谓之调息,练时口要似开非开,似合非合,纯任自然。舌顶上腭,要鼻孔出气,平常不练时,以至方

练完收式时,口要闭,不可开,要时时令鼻孔出气。说话、吃饭、喝茶时,可开口,除此之外,总要舌顶上腭,闭口,令鼻孔出气,谨要。至于睡卧时,亦是如此,练至手足相合,起落进退如一,谓之息调。手足动作要不合于规矩,上下不齐,进退步法错乱,牵动呼吸之气不均,出气甚粗,以至胸间发闷,皆是起落进退,手足步法,不合规矩之故也。此谓之息不调,因息不调,拳法身体不能顺也。拳中之内劲,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,用拳中之规矩,手足身体动作,顺中用逆,缩回于丹田之内,与丹田之元气相交,自无而有,自微而著,自虚而实,皆是渐渐积蓄而成,此谓拳之内劲也,丹书云:以凡人之呼吸,寻真人之呼处。庄子云:“真人呼吸以踵”,亦是此意也。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?积,若致小腹坚硬如石,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,总要呼吸纯任自然,用真意之元神,引之于丹田。腹虽实而若虚,有而若无。《老子》云:绵绵若存,又云:“虚其心而灵性不昧,振道心,正气常存”,亦此意也,此理既拳中内劲之意义也。

七“形意拳之用法,有三层”

形意拳之用法,有三层:有有形有象之用;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;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;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。拳经云:“起如钢锉,起者去也。落如钩竿,落者回也。”未起如摘子,未落如坠子,起如箭,落如风,追风赶月不放松。起如风,落如箭,打倒还嫌慢,足打七分,手打三,五行四梢要合全。气连心意随时用,硬打硬进无遮拦,打人如走路,看人如篙草。胆上如风响,起落似箭钻。进步不胜,必有寒食之心。此是初步明劲,有形有相之用也。到暗劲之时,用法更妙,起似伏龙登天,落如霹雷击地,起无形,落无踪,起意好似卷地风,起不起,何用再起,落不落,何用再落,低之中望为高,高之中望为低,打起落如水之翻落,不翻不钻,一寸为先。脚打七分手打三,五行四梢要合全。气连心意随时用,打破身式无遮拦。此是二步暗劲,有形无迹之用也。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。拳打三节不见形,如见形影不为能。随时而发,一言一默,一举一动,行止坐卧,以至饮食茶水之间,皆是用。或有人处,或无人处,无处不是用,所以无入而不自得,无往而不得其道,以致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也。此皆是化劲,神化之用也。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,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。虚者,并非专用虚于彼。己手在彼手之上,用劲拉回,如落钩竿,谓之实。己手在彼手之下,亦用劲拉回,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,谓之虚。并非专有意于虚实,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。

奇正之理亦然,奇无不正,正无不奇;奇中有正,正中有奇;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,所用无穷

八“明劲为小学,暗劲为大学”

形意拳术,明劲是小学功夫,进退起落,左转右旋,形式有间断,故谓之小学。暗劲是大学之道。上下相连,手足相顾,内外如一,循环无端,形式无有间断,故谓之大学。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。《论语》云:一以贯之”。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。阴阳混成,刚柔相合,内外如一,谓之化劲,用神化去,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。《孟子》云:“大而化之,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,之谓神”。丹书云:“形神具杳,乃与道合真之境”。拳经云: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。如此者,不见而章,不动而变,无为而成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也。《老子》云:“得其一而万事毕”,人得其一谓之大,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。当刚则刚,当柔则柔,飞腾变化,无入而不自得,亦无可无不可也,此之谓一以贯之。一之为用,虽然纯熟,总是有一之形迹也,尚未到至妙处,因此要将一化去,化到至虚无之境,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,加此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,得矣。拳经云:“拳去不空回,空回总不奇”,是此意也。

九“形意与人相较时要注意要领”

拳术之道,要自己煅练身体,以却病延年,无大难法,若与人相较,则非易事。第一存心谨慎,要知己知彼,不可骄矜,骄矜必败。若相识之人,久在一处,所练何拳,艺之深浅,彼此皆知,或喜用脚,或善用手,皆知其大概。谁胜谁负,尚不易言,若与不相识之人,初次见面,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,所用何法,若一交手其艺浅者,自立时相形见绌。若皆是明(名)手,两人相较,则颇不易言胜。所宜知者,一睹面先察其人,精神是否虚灵,气质是否雄厚,身躯是否活泼。再察其言论,或谦或矜,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、形体动作是否相符,观此三者,彼之艺能,知其大概矣。及相较之时,或彼先动,或己先动,务要辨地势之远近,险隘、广狭、死生,若二人相离极近,彼或发拳或发足,皆能伤及吾身,则当如拳经云:“眼要*,手要奸。脚踏中门随里躜。”眼有监查之精,手有拨转之能,足有行程之功。两肘不离肋,两手不离心,出洞入洞紧随身,乘其无备而攻之,由其不意而出之,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。两人相离之地远,或三四步、或五六步不等,不可直上,恐彼以逸待劳,不等己发拳,而彼先发之矣。所以方动之时,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,似无意之情形,缓缓走至彼相近处,相机而用,彼动机方露,己即速扑上去,或掌或拳,随左打左,

随右打右,彼之刚柔,己之进退,起落变化,总相机而行之,此谓远地以缓也。己所立之地势,有利不利,亦得因敌人而用之,不可拘着。与彼相较之时,看彼之刚柔,或力大、或奸巧。彼刚吾柔,彼柔吾刚,彼高吾低,彼低吾高,彼长吾短,彼短吾长,彼开吾合,彼合吾开,或吾忽开忽合,忽刚忽柔,忽上忽下,忽短忽长,忽来忽去,不可拘使成法。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,虽不能取胜于敌,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。总以谨慎为要。

十“论上下相连,内外合一”

拳经云:上下相连,内外合一。俗云,上下是头、足也。亦云:手、足也。按拳中道理言之,是上呼吸之气,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,此是上下相连,心肾相交也。内外合一者,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,腹内静极而动,海底之气,微微自下而上,与神意相交,归于丹田之中,运贯于周身,畅达于四肢,融融和和,如此方是上下相连,手足自然相顾,合内外而为一者也。

十一“练拳术勿专求气、力”

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,若专一求力,即被力拘。专以求气,即被气所拘。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。若专以求轻浮,神气则被轻浮所散。所以然者,练之形式顺者,自有力。内里中和者自生气。神意归于丹田者,身自然重如泰山。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,自然身轻如羽。故此不可以专求,虽然求久有所得焉。亦是有若无,实若虚,勿忘勿助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而已。

十二“论横拳”

形意拳之横拳,有先天之横,有后天之横,有一行之横。先天之横者,由静而动,为无形之横拳也。横者中也,易云:“*中通理,正位居体”,即此意也。拳经云:“起无形,起为横”皆是也(此起字是内中之起,自虚无而生有,真意萌发之时,在拳中谓之横,亦谓之起)。此横有名无形,为诸形之母也,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。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。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,一动即名为横也。此横有名有式,无有横之相也,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。外形七拳,一动即名为横,亦为诸式之干也,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。

十三“三层功夫与丹道的关系”

形意拳术,头层明劲,谓之练精化气,为丹道中武火也。第二层暗劲,为练气化神,为丹道中文火也。三层化劲,谓之练神还虚,谓丹道中火候纯也。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。再练亦无劲,谓无火。谓

之练虚合道,以至行止坐卧,一言一默,无往而不合其道也。拳经云: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。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。先人诗曰:“道本自然一气游,空空静静最难求,得来万法皆无用,身形应当似水流。

十四“形意拳与河洛之理”

拳意之道,大概皆是河洛之理。以之取象命名,数理兼该,顺其人动作之自然,制成法则;而人身体力行之。古人云:“天有八风,易有八卦,拳有八脉,拳有八式,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。八卦者,有圆之象焉。天有九天,星有九野,地有九泉,人有九窍九数,拳有九宫,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,九宫者,有方之义焉。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,以九室而作明堂,以九区而作贡赋,以九*而作阵法,以九窍九数(九数者,即九节也,头为捎节,心为中节,丹田为根节,手为梢节.肘为中节,肩为根节,足为捎节,膝为中节,胯为根节,三三共九节也)而作拳术,无非用九,其理亦妙矣。河之图,洛之书,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。禹之范,大挠之历,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。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之九宫图,其理亦出于此,而运用之神妙,变化莫测。此图之道,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与能,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。其图之形式,是飞九宫之道,一至九、九还一之理。用竿九根,布之四正四根,四隅四根.当中一根,竿不拘粗细,起初练之,地方要宽大,竿相离要远,大约或一丈之方形,或一文有余,或两丈,不拘尺寸。练之已熟,渐渐而缩小,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,仅能容身.穿行往来,形如流水,旋转自如,而不碍所立之竿。绕转之形式,用十二形,或如鹞子入林翻身之巧,或如蛇拨草入穴之妙,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,各形之巧妙,无所不有也。此图之效力,不会拳术者,按法走之可以消食,血脉流通。若练拳术而步法不活动者,走之可以能活动。练拳术身体发拘者,走之身体可以能灵通。练拳术心中固执者,走之可以能灵妙。无论男女老少,皆可行之。可以却病延年,强健身体等等妙术,不可言宣。拳经云:“打拳如走路,看人如篙草”’“武艺都道无正经,任意变化是无穷”。“岂知吾得婴儿玩,打法天下是真形”。三回九转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。此图明数学者,能晓此图之理。练八卦拳者,能通此图之道也。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,走练之时,舌顶上腭,不会练拳术者,行走之时,两手曲伸可以随便。要会拳术者,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。无论如何运动,左旋右转,两手身体,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。此图不只运动身体已也,而剑术之法亦

含藏于其中矣。根竿之高矮,总要比人略高。可以九个泥垫或木垫,将竿插在内,可以移动练。用时可分布九宫,不练时可收在一处,若地基方便,不动亦可。若实在无有竿之时,砖石分布九宫亦可,若无砖石,画九个小圈走之亦无不可。总而言之,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。此法定练,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,返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三一。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,比喻八卦,当中一根,又共比喻九个门。要练纯熟,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。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,即中五宫也。走之按一至二、二至三、至九。返之九至八、八至七,又还于一之数。此图一圈一根竿也,一至九九返。一即所行之路也,名为飞九宫也,亦名阴八卦也。河图之理藏之于内,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。所以拳术之道,体用具备,数理兼该,性命双修,乾坤相交,合内外而为一者也。走练此图之意,九竿如同九人,如一人之敌九,左右旋转,曲伸往来,飞跃变化,闪展腾挪,其中之法则,按着规矩。其中之妙用,亦得要自己悟会耳。其图之道,亦合于乾坤二卦之理,六十四卦之式,皆含在其中矣。在人贤者,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,得之莫不有拳术奥妙之道焉。

形意拳谱

拳经云:形意拳之道有“七拳”、“八要”、“二总”、“三*”、“五恶”、“六猛”、“六方”、“十目”、“十三格”、“十四处打法”、“十六处练法”、“九十一拳”、“一百零三枪”之论。恐后学者未见过拳经,不知有此,故述之以明其意。

七拳:头、肩、肘、手、胯、膝、足。

八字:斩(劈拳也),截(钻拳也),裹(横拳也),跨(崩拳也),挑(践拳亦即燕形也),顶(蛇拳也),云(鼍形也),领(蛇形也)。

二总:三拳、三棍为二总。(三拳是天、地、人、生法无穷。三棍是天、地、人、生生不已)。

三*:三拳、三棍精熟悉为三*。

五恶:得其五精,即为五恶。

六猛:六合练成,即为六猛。

六方:内外合一家,为六方。

八要:心定神宁,神宁心安,心安清净。清净无物,无物气行、气行绝象,绝象觉明,觉明则神气相通,万气归矣。

十目:即十目所视之意。

十三格:自七拳格起,至土、农、工、商为十三格。

十四打法:手、肘、肩、胯、膝、足左右共十二拳,头为一拳、臀为一拳、共为十四拳名为七拳,故有十四处打法,此十四处打法变之则有万法,合之则为五行,两仪而仍归一气也。

十六处练法:一寸、二践、三钻、四就、五夹、六合、七齐、八正、九胫、十惊、十一起落、十二进退、十三阴阳、十四五行、十五动静、十六虚实。

一寸――足步也

二践――腿也

三钻――身也

四就――束身也

五夹――如剪夹之夹也,即谷道上提,两股夹紧也。

六合――内外六合也。即心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、是为内三合。肩与胯合,肘与膝合,手与足合,是为外三合。

七齐――*疾也、内外如一

八正――直也,看正却是斜,看斜却是正。

九胫——胫相磨而行也,即两脚横度勿使张开也。歌曰:磨胫磨胫,意气响连声。

十惊――惊起四梢也,机―发物必落。

十一起落――起是去也,落是打也,起亦打,落亦打,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谓起落也。

十二进退――进是步低,退是步高,进退不知枉学艺。

十三阴阳――看阴而却有阳,看阳而却有阴,天地阴阳相合能以下雨,拳术阴阳相合才能打人,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也。

十四五行――内五行要动,外五行要随。

十五动静――静为本体,动为作用,若言其静,未露其机,若言其动,未见其迹,动静是发而未发之间,谓之动静。

十六虚实――虚是精也,实是灵也,精灵皆有,成其虚实,拳经曰:精养灵根气养神,养功养道见天真,丹田养就长命宝,万两*金不与人。

九十一拳:三拳分为二十一拳,五行主是十拳、分为七十拳、共九十一拳,(一拳分为七拳是;前打、后打、左打、右打一百零三枪、天、地、人三枪、各分四枪是三四一十二枪,五行五枪,是五七三十五枪、八卦八枪,是七八五十六枪,共一百零三枪也。

太极歌:心猿已动,拳势斯作

刚柔虚实,开合起落。

两仪歌:鹰熊竞志,取法为拳。

阴阳暗合,形意之源。

两仪说:两仪者,拳中鹰熊之势,防守进取往来之理也。吾人具有四体百骸,伸之而为阳(鹰势),缩之而为阴(熊势)。故曰阴阳暗合也。前人见有鹰熊竞志,取法为拳,防守象熊,进取象鹰,越此二式,其拳失真,名为形意者,象其形而思其意也。

三节说:三节举一身而言,手时为梢节,身为中节,脚腿为根节是也。分而言之,则三节之中亦各有三节也。如手为梢节,肘为中节,肩为根节,此梢节中之三节也,脚为梢节,膝为中节,胯为根节。此节中之三节也,头为梢节,心为中节,丹田为根节,此中节中之三节也。要不外子起,随、追而已,盖梢节起,中节随,根节追之,庶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。俯仰之病,此三节之所以贵明也,三节即三体也,手为梢也,身为中节,足为根节,三节不明周身是空,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,上节不明,手多强硬,下节不明,足多盘跌,中节不明,浑身是空。

四梢说:人之血、肉、筋、骨之末端曰梢,盖发为血梢,舌为肉稍,牙为骨稍,爪为筋稍,四稍用力,则可变其常态,能使人生畏惧焉。

1、血稍:怒气填胸、竖发冲冠,血轮速转,敌胆自寒,毛发虽微,催敌不难。

2、肉稍:舌卷气降,虽山亦憾,肉坚似铁,精神勇敢,一言之威,落魄丧胆。

3、骨稍:有勇在骨,切齿则发,敌肉可食,啮裂目突,惟齿之功,令人恍惚。

4、筋稍:虎威鹰猛,以爪为锋,手攫足踏,气势皆雄,爪之所到、皆可奏功。

五行说:五行者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谓也。如人之内有五脏,外有五官,皆与五行相配合,心属火,脾属土,肝属木,肺属金、肾属水,此五行隐于内者,目通脾,鼻通肺、舌通心、耳通肾、人中通脾,此五行之著于外者,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,是五行相生之道也,金克木、木克土,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,此五行相克之道也。

六合歌,身成六式,鸡腿龙身,熊膀鹰爪,虎抱雷声,六合者、鸡、龙、熊、鹰、虎、雷。形意拳之身法,六形合为一体,又内三合,心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。外三合,手与足合,肘与膝合,肩与胯合,是为六合也。

七星歌:用必七体、头、肩、肘、手、胯、膝合脚,相助为友、七者、即头、肩、肘、手、胯、膝、足七体也。二七一十四个用法(头是双数)为拳中之要领。

1、顶――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,头是一身之主,上顶则后三关易通,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,手掌向外顶有排山之功,则气贯周身,力达四肢,舌尖向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,能导上升之肾气,下行归于丹田以固命,是谓“三顶”。

2、扣――两肩要扣,则前胸空阔、气力达肋,手背足背要扣,则气力达手,桩步力厚,牙齿要扣,则筋骨紧缩,是谓“三扣”。

3、圆――脊背要圆,其力推身,则尾闾中正,精神贯顶,前胸要圆,两肋力全,心窝微收,呼吸通顺,虎口要圆,勇猛外宣,则手有抱裹力,是谓“三圆”。

4、敏――心要敏,如怒狸攫鼠,则能随机应变,眼要敏,如肌鹰之捉兔,能以视察权宜,手要敏,如捕羊之饿虎,能先发制人,是谓“三敏”。

5、抱――丹田要抱气不外散,击敌必准,心气要抱遇敌有主,临变不变,两肋要抱出入不乱,遇敌无险,是谓“三抱”。

6、垂――气垂则气降丹田,身隐如山,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,肩催肘前,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,能固两肋,是谓“三垂”。

7、曲――两肘臂要曲弓如半月则力富,两膝要曲弯如半月则力厚,手腕要曲曲如半月则力凑,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,是谓“三曲”。

8、挺――颈项要挺则头部正直,精气贯顶,脊背腰挺则力达四稍,气鼓全身,膝盖要挺则腿坚马稳,如树生根,是谓“三挺”。

打法歌:

1、打法定要先上身,手足齐到才为真,拳如炮形龙折身,遇敌好似火烧身。

2、头打起意站中央,浑身齐到人难当,脚踩中门夺地位,就是神仙亦难防。

3、肩打一阴反一阳,两手只在肋下藏,左右全凭盖世力,束展二字一命亡。

4、手打起意在胸膛,其势好似虎扑羊,沾实用力须展放,两肘只在肋下藏。

5、跨打阴阳左右变,两足交换须暗藏,左右进取宜剪劲,得心应手敌自躺。

6、膝打要害能致命,两手遮目绕上中,猛抬一膝命归阴,强身胜敌乐无穷。

7、脚打踩意不落空,消息全凭后足蹬,蓄意须防被敌觉,起势好似地卷风。

七疾说:七疾者,眼要疾,手要疾,脚要疾,意要疾,出势要疾,进取要疾,身法要疾也,习拳者具此七疾,方能完全制胜。

七顺说:肩要催肘,而肘不逆肩,肘要催手,而手不逆肘,手要催指,而指不逆手,腰要催胯,而胯不逆腰,胯要催膝,而膝不逆胯,膝要催足,而足不逆膝,首要催身,而身不逆首,心气稳定,阴阳相合,上下相连,内外如一,此之谓“七顺”。

八要说:一、内要提,二、三心要并。三、三意要连。四、五行要顺。五、四梢要齐。六、心要睱。七、三尖要对。八、眼要独。内容提者,紧缩谷道提其气,使上聚于丹田,三心要并者,顶心往下,脚心往上,手心往回也,三意要连者,心意、气意、力意三者连而为一,即所谓内三合也,五行要顺者,外五行为五拳,内五行为五脏也,四梢要齐者,舌要顶,齿要扣,手指,脚趾要扣,毛孔要紧也,心要睱者,练时心中不慌不忙之谓也,眼要*者,谓目光敏锐而有威也。

八字决:八字者、顶、扣、圆、敏、抱、垂、曲、挺八字是也。

“九歌”:九歌者,乃三体之九事,分条研究,以资熟练也,其九事即身、肩、肘、手、指、股、足、舌、臀是也。分列于下:身――前俯后仰,其势不劲,左歪右斜皆身之痛,正而似斜,斜而似正。

肩――头要上顶,肩要下垂,左肩成拗,右肩顺随,身力到手,肩之所为。

肘――左肘前伸,右肘在肋,似伸不屈,似直非直,伸则不远,直则无力。

手――左手齐心,右手在脐,后者劲塌,前者力伸,两手皆覆,用力宜均。

指――五指各分,其形似钩,虎口圆满,似刚似柔,力须到指,不可强求。

股――左股在前,右股后撑,似直不直,似弓不弓,虽有曲直,每见鸡形。

足――左足前直,斜则皆病,右足势斜,前踵对胫,随人距离,足趾扣定。

舌――舌为肉稍,卷则气降,目张发竖,丹田愈沉,肌容如铁,内竖脏腑。

臀――提起肛门,气贯四梢,两腿缭绕,臀部肉交,低则气散,故宜稍高。

十二形取意

龙有搜骨之法,虎有扑食之勇,猴有纵山之能,马有疾蹄之功,鼍有浮水之灵,鸡有争斗之性,鹰有捉拿之技,熊有竖顶之力,有崩撞之形,蛇有拨草之精,鹞有钻天之势,燕有抄水之巧。

请长按下面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郭云深先生论形意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