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密关系的发展需要共情
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,我们都会经历亲密感的不同阶段。在逐渐认识彼此的这条很颠簸却随处都是风景的路上,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阶段之间弹来跳去。
第一个阶段是理想化阶段,那时的我们痴迷颠倒地坠入爱河,被爱蒙蔽了双眼,用各种变形的方式来看待生活。
第二个阶段是两极化,这时我们从任何事情都是“十全十美,正合我意”的想法走到相反的方向上,变得专注于他人的小瑕疵和小缺点。
当我们看到了所有的不完美之后,就想逃离、躲避。事实上那些弱点恰恰反射出了我们自己的脆弱之处,我们却不自知。
从两极化阶段,我们经常会掉头转向,直接又回到理想化阶段,再开始重新来过;
或者我们会留在这条狂风大作的路上,在坑洼起伏的路面上奋力前行,希望最终能走上一条坦途。
因为有了耐心、投入、客观和最重要的共情,我们才能进入到第三个阶段——整合。
当我们的视野能扩展到涵盖整个画面时,我们就能看到对方的整体,既包括“好”的部分,也包括“坏”的部分。我们会学着去看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,而放下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部分。
我们一路上经历过的那些周期性“颠簸”只是用来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多加注意,而不是告诉我们说我们已经失败了,需要从头再来。
对这三个阶段特征的了解会促使我们理解共情如何强化我们的关系,如何引领我们发展出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更深入的欣赏。
亲密关系阶段一:理想化
一位非常仁慈的精神分析学家埃尔文·塞姆拉德(ElvinSemrad)在0年前就曾表示:
“坠入爱河,是我们的文化中唯一一种可以接受的精神病。”
所有的精神病,包括坠入爱河,都会表现出无法保持注意力和客观性。
换句话说,我们看不清楚,想不清楚,也感觉不清楚。所有的事情好像都“坐”在一个让人头晕目眩又兴奋不已的情绪过山车里,绕着我们爱上的对象打转。
在这趟疯狂之旅中,理性不见了,我们被带上了这趟看起来像终极大冒险的旅程。
在关系的理想化阶段,对共情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,因为共情有赖于客观性来维持平衡和方向。
事实上,共情在许多方面都是客观性的同义词,这可以定义为能够如实地、不加扭曲地看到这个世界本来样子的能力。
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·弗洛姆(ErichFromm)在他的经典著作《爱的艺术》中也强调了客观性在爱一个人的行为中所处的中心地位。
“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,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、克服我想象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图像。”
“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,才能在恋爱关系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。”
客观性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?那些图像就像墙上挂着的画一样,很漂亮、很引人入胜,我们却不可能走进去或改变它。它是固定、静止的。
一幅海浪拍打在缅因州礁石滩上的照片可能是一幅很漂亮的画面,但是你听不到海水拍打石头的声音,也感受不到溅在脸上的、咸咸的浪花。
图像是物体,但人是有血有肉的,是会头疼、牙疼,会有臭脾气和坏心情的。
当我们把人看成物体的时候,就破坏了他们的灵性。
我的一个病人告诉我,她能清楚地记得让她开始质疑她跟丈夫之间关系的那个时刻。他伸出双臂搂着她,告诉她他是多么爱她,然后说:
“你是一个完美的母亲,一位优雅的女主人,一个深爱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