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王成
在一次阿里高管课上,有位高管问道:
我为什么要这么累去搞人的事情,
大家就做事情不就好了么?
这个问题当时连彭蕾都卡住了。
前段时间有篇文章传播的很广,文章列举了李嘉诚、任正非、柳传志等商业大佬“让人舒服”的例子,分别提及了他们能让人舒服原因是平易近人、谦卑、高情商,而后得出了他们之所以这么成功共性就是“让人舒服”,再归结就是情商高。最后拔高到“让人舒服”是本事,是顶级实力。
虽然是鸡汤文的固有套路:聚焦于成功个体、牵强于规律提炼、得出虚渺结论、就是讲不透实质。但很多人共鸣,至少说明高阶人士“让人舒服”算是共识了。在给企业做内训的过程中,接触了一些管理者,也是慢慢感受到,越是优秀的管理者,越“让人舒服”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“让人舒服”?为什么越是优秀的管理者越“让人舒服”?鸡汤文没讲透,我们再探讨下。0
“让人舒服”的实质是尊重需求、“视人为人”“舒服”,网络释义是指身心安恬称意;生命的自然状态及心理上的需求,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。 其中,生命的自然状态指的是生命各个阶段天生的认知感知状态。比如小婴孩在口欲期,喜欢用嘴去感知世界,把什么都往嘴里塞。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需求。因此,要“让人舒服”,就要让人的需求得到满足。这种舒服感可以是单一需求被满足时产生,也可能是复合需求被满足时产生。比如,小婴孩饿肚子哭闹,有可能是有吃东西的生理需求但没得到满足,也有可能是拉臭臭有清洁的生理需求没得到满足,在单一或复合因素作用下使其产生了不舒服感觉;一旦喂饱或换了尿布,便不在哭闹,需求得到了满足,舒服了。而我们这里所讲的舒服特指是职场社交场合下的舒服。一般,社交时最大的需求便是尊重需求,一旦在社交中得到了尊重,人很容易产生舒服的感觉。所以,“让人舒服”就要学会尊重的论调不少就这个原因。所谓尊重,即尊敬、重视,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,现在已逐渐引申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。 而言行由心生,所以,尊重再深挖一层,实指的就是心理层面的平等。怎样会有心理层面的平等?我是人,你也是人,我以人的视角把你当人看,我同样对待之,便达到了彼此平等状态,所谓“视人为人”便是指的此。通过推导到这,应该可以看出,职场社交场中的“让人舒服”实质就是做到了“视人为人”。“视人为人”,最早是出现在佛语“在人之上,视人为人;在人之下,视己为人”。而西方的心理学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。简言之,把人当人看。有人会觉得可笑,不把人当人看,不是骂人吗?脑洞再大,也不可能见谁都脑补别人不是人的模样吧?还真别笑,旧社会强烈的等级观,从心到言行不把人当人看,还真不是个例。佛语所言毕竟也需要年代背景的,其目的是去引导特定年代偏离的社会价值观。最典型的例子:解放战争,强大的国民**队被当时还算弱小的解放*所击败。究其原因,大概从从两*指挥官冲锋时喊的口号中,便能寻得:冲锋时,解放*指挥官都喊“跟我上”,而国民**队指挥官都喊“给我上”。“跟我上”与“给我上”,仅一字之差,但它们给人带来的力量,却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 国*的指挥官依着旧思想,做惯了官老爷,兵在他们眼里都是低一等的。没有谁会关心在乎一个兵的需求状态,兵更像是战争的工具,如此,兵怎会舒服?解放*,官兵一致,职务上有上下级,但等级上没有三六九等之分。官看兵不会觉得他们低一等,兵瞅官也觉得他们不是官老爷,从言行到心态均调整为平等姿态,“视人为人”的组织便出现。一个组织,成员彼此感受到了“舒服”,迸发出的力量无穷。是否能做到“视人为人”,除了受等级观影响外,还受自私度影响。谈“自私”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心理状态,只为自己打算,只图个人的利益,还常常与贪婪、卑鄙挂钩。其实,“自私”本是中性状态,人与身俱来,是指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。比如,出生没多久的小婴孩,对玩具分享常会有防范动作也是“自私”的表现,你能说小婴孩心理状态是负面的?但中性状态失了衡,就容易带来负面影响,而“自私”就是很容易失衡的状态。现代社会,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一批人,社会成分分划带来的等级观早已没那么强,新观念里越发强调自我,而这促使了“自私”的失衡,加重了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。人一旦太专注于自我需求状态,便容易忽视他人。你看待一个人,看不到他的需求状态,便等同于把他看作为物,只有物是没有需求状态的。而人是有感知的,你心理上如何看待我最终都会映射到行为上。你“视我为人”,将心比心,我便感受到了舒服;你“视我为物”,敷衍应付,我便感受到了不舒服。等级观诱使人主动“视人为物”,私心的轻重则会裹挟人被动“视人为物”。被动状态的可怕就是,很容易被无意触发,一旦人自身缺少纠偏力,就很容易频繁出现“视人为物”的状态。优秀的管理者的高明,就在于能始终